食品学院2025年国家奖学金获得者风采展示

发布者:食品学院发布时间:2025-11-15浏览次数:270


  

【个人简介

曾晨璐,汉族,中共党员。石河子大学食品学院生物与医药专业2023级硕士研究生。本科期间曾任学院团委宣传部部长、曲觞民乐社副社长,组织多项校园文化活动。曾获优秀共青团干部荣誉称号兵团高校专利商业计划大赛”优秀奖、“绿色转型·食农共生”主题学术论坛优秀奖。以第一作者发表SCI一区论文2篇,担任食品学院果蔬贮藏保鲜技术研究中心的方向负责人、实验室负责人和党支部网络评议员。协助导师多次撰写过最美乡村等项目书、技术总结蔬菜体系相关材料等工作代表企业参加并答辩第十一届和第十二届新疆创新创业大赛(塔城赛区)、第十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兵团赛区)。


个人事迹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对曾晨璐而言,考研二战的那段岁月,是她青春里最深刻的烙印。

2022年春天,当同学们陆续收到研究生录取通知时,她却因几分之差与心仪的学校失之交臂。更让她措手不及的是,所在的城市因疫情突然封控,图书馆、自习室全部关闭,连最基本的复习条件都成了奢望。那段时间,我唯一的学习空间就是出租屋那张小书桌。回忆起那段日子,她的眼中依然闪着光,但我从没想过放弃。

没有自习室,她就把卧室改造成一个人的教室;资料短缺,她就手写整理重点知识;线上课程网络不稳定,她就临睡前下载录播课。最艰难的时候,她连续一个月每天学习16个小时,手写的笔记堆起来有半人高。母亲心疼她一个人在外地租房子学习,打电话地劝她休息,她却笑着说:这次不行,就再来一次,我相信自己一定可以。

与此同时,生活给了她另一重考验她与两位同学合租的房子因封控面临着诸多不便。同住的同学几乎都没有独立生活的经验,面对有限的物资显得手足无措。让我来吧!曾晨璐主动承担起照顾大家饮食起居的责任。这个决定意味着她要在原本就紧张的备考时间里,再挤出时间来打理三个人的日常生活。每天清晨7点,当其他人还在睡梦中,她已经开始在厨房忙碌。首先要面对的是有限的物资——政府配送的蔬菜包里只有最基础的土豆、白菜和胡萝卜。但她从不抱怨,反而把这当作一种特殊的挑战。这就像做实验,她笑着说,用有限的原料,调配出最好的结果。她细心研究每样食材的特性,土豆可以做成丝、片、泥,白菜可以清炒、炖煮、做馅,胡萝卜既能调色又能调味。她甚至还发明了一套食材最大化利用法,连萝卜缨都不浪费,焯水后做成爽口小菜。

从最初煮面条都会糊锅的厨房小白,到后来能熟练地烹制出色香味俱全的三餐,她的成长速度令人惊叹。更难得的是,她总是能在细节处体现用心:会根据每个人的口味调整菜品,会在餐桌上摆放一小盆自己水培的蒜苗,会在室友生日时用有限食材做出一个像样的蛋糕曾晨璐就像我们的小太阳,室友感动地说,她总能用最简单的食材,变出最温暖的惊喜。

那段日子,我不仅是个备考的学子,更是个'全能管家'她笑着说。狭小的厨房成了她另一个实验室,她像做实验一样记录每道菜的烹饪时间和配料比例,不断优化出品质量。最让她难忘的是有一次,为了给生病的室友补充营养,她用仅有的两个鸡蛋和一小把青菜,精心烹制了一碗色香味俱全的长寿面。那碗面不仅温暖了室友的胃,更让我明白了——用心做事,即使是最简单的食材也能创造温暖。

除了日常饮食,她还主动承担起公寓的消杀工作。每天定时通风、用稀释的消毒液擦拭门把手、提醒大家测量体温......这些琐碎的事务被她安排得井井有条。备考很重要,但大家的健康更重要。她说,这就像做实验时要戴手套一样,是必须要做好的基础工作。

这段特殊的经历让曾晨璐对所学专业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实验室里,我们追求的是数据的精确;在生活中,我们追求的是用心做好每一件事。这两者其实是相通的。她深有感触地说,正如我在烹饪中体会到的:火候的把握就像实验条件的控制,食材的搭配就像试剂的比例调配。这些经历让我更加确定了要在食品科学领域深耕的决心。

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年,她以专业第的成绩考入石河子大学。导师评价她:这个女孩身上最可贵的,不是她的成绩,而是那股永不服输的韧劲。如今,她在科研道路上继续保持着这份执着,专注食品科学方面的学术研究,立志为新疆特色食品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人生如登山,重要的不是起点在哪,而是你一直在向上攀登。曾晨璐用她的经历证明:只要心怀希望,脚踏实地,每个人都能迎来属于自己的绽放时节。


【榜样说】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拥有什么,而在于成为一束光——温暖自己,也照亮他人。愿我们都能保持热爱,奔赴山海,在奋斗的路上永远向阳而生最终活成自己渴望的那一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