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学院2025年国家奖学金获得者风采展示

发布者:食品学院发布时间:2025-11-15浏览次数:270



【个人简介】

邢智彬汉族,共青团员石河子大学食品学院生物与医药专业202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新疆特色果蔬精深加工,专注学科前沿,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中科院一区Top期刊发表论文2篇。

 

【个人事迹】

20238月底,一个从小到大就没离开过山东的女生,独自一人来到距离家乡三千公里外的新疆求学。她除了一个经常会被认为是男生的名字外,没有什么很出众的地方,自卑是埋在她心底的一颗种子。升学成为硕士研究生的事情令她短暂的欣喜,但随之而来的学业压力、水土不服和全新课题的无从下手像山一样压倒了她,担心和同门的相处,担心被老师嫌弃焦虑、失眠、内耗成为了她第一学年的常态。 “我或许并不适合科研”“我怎么这么笨”成为了每晚辗转反侧时萦绕在脑中散不去的乌云。

读研后回家过的第一个新年并不愉快,因为第一学期已经在浑浑噩噩中得到了颗粒无收的结果,即使回到家乡也不能纾解这份焦虑。在最无助内耗的时刻,她甚至想到过退学,但为了不辜负考研所付出的努力,这个念头没有得到生根发芽的时机。开学后,怀揣着不能就这么下去的念头,她终于想到要向老师求援。老师专业又耐心的指导,为原本迷茫的前路驱散了阴霾,她的心结也慢慢的在解开。寒冬散去,春回大地,石河子和她一起迎来了春天。虽然还会犯错,还会内耗和焦虑,但她已不在迷茫,在学术的海洋里遨游的同时,她逐渐找到了那种抽丝钩沉的逻辑性的乐趣,学术生涯似乎也没那么枯燥无味了。“原来这样就可以”“其实根本没有看上去那么难”。她开始熬夜做实验,并尝试着撰写第一篇论文。

第一篇论文的出生并不顺利。拖延症不是好习惯,但她就是改不掉,初稿花了近两个月才写出来,交上去时自己都不好意思点开文档。老师对她堪称糟糕的初稿进行了全面的批改,返回的批注像一场大雪。第一次投稿的每一步都由老师指导,选刊、润色、写cover letter,甚至教她如何把图例调成期刊喜欢的高级灰。她像刚学走路的小孩,踩着老师的脚印跨过一个个水坑。然而幸运并未降临——第一个期刊拖了两个月,最终以“缺乏突破性”拒稿;随后是年末的“拒稿潮”,稿件像乒乓球一样被拍回来,最快记录是前天夜里投,第二天晚饭前被拒,她刷新邮箱的手速追上了心跳的频率。深夜的实验室只剩仪器风扇声,她盯着电脑屏幕想:也许一区就是高墙,而我的文章只是纸飞机。老师却连安慰都省去,只一味的强调——“把剩下的一区全投完再说”。

转机出现在寒假前。她把不知第几版的稿子投进某份影响因子10+的期刊,内心早已毫无波澜——毕竟那是她想都不敢想的程度,却在一个月后收到老师的消息:审稿人给了大修!同时老师的态度依旧那么坚决:“一定要认真修改,争取只返修一次”。她几乎没有过多的思考,拖着行李和电脑回家,整个寒假变成一场闭关,通宵的逐字逐句修改审稿意见。终于,开学后两周的一个夜晚,接收邮件悄然而至,正在操场上散心的她捧着手机呆了很久,看着老师发来的祝贺:

“恭喜!稿子评价很高,副主编看了后直接接收了。”

等到兴奋到呆滞的情绪慢慢褪去,她回复:

“谢谢老师”。

如今再打开那篇被接受的PDF,她仍能看见页边距里藏着的夜、拒稿信、以及自己颤抖的指尖。她明白:学术没有奇迹,只有把“再试一次”写成脚本的坚持。下一篇稿子还会来,她也会继续拖延,再被批改、再被拒、再通宵——但这一次,她学会了与不确定性和平共处,并把“接受”当作新的起点,而非终点。谢谢老师用红笔为她画出成长的坐标,也谢谢那个没被击垮的自己。故事未完,实验还在跑,她会带着这份笨拙却顽强的韧性,继续走向下一页空白。

 

榜样说

读研是成长的过程,别太脆弱,也别太折腾自己。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累了就休息,恢复了就继续向前。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的,但咱们得先走走看,不仅为了最后的繁花,还有一路上的风景。